水產(chǎn)前沿網(wǎng) | 網(wǎng)聚全球水產(chǎn)華人

標題: 想做出高品質飼料得懂不同油脂的特性及配方使用特點 [打印本頁]

作者: lcdzswj    時間: 2016-12-15 16:35
標題: 想做出高品質飼料得懂不同油脂的特性及配方使用特點
想做出高品質飼料得懂不同油脂的特性及配方使用特點
  中國水產(chǎn)頻道獨家報道,長期以來,海魚油作為水產(chǎn)飼料中主要的油脂來源,為廣大飼料生產(chǎn)廠家使用。然而由于魚油的資源量有限供應不穩(wěn)定,價格高昂,易氧化等缺點,已逐漸為產(chǎn)量大、易獲取的植物油尤其是豆油所替代。我國的普通淡水魚飼料中,已基本不再使用魚油作為油脂來源。

水產(chǎn)前沿網(wǎng)
  越南產(chǎn)巴沙魚油的粗提取成品,可見下層大量的蛋白質和膠狀物質沉淀


  1.常見油脂的脂肪酸組成比較
  飼料脂肪的營養(yǎng)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脂肪酸的不飽和程度及各種必需脂肪酸的比例。因此,在魚類脂肪需求的研究中,不但要考慮脂肪的絕對添加量,而且要考慮各種必需脂肪酸的適宜添加量。
水產(chǎn)前沿網(wǎng)

  表1 較為直觀地展示了常見的油脂的組分,側重于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比較。而表2則展示了各種脂肪酸在油脂中占有的質量分數(shù)。


水產(chǎn)前沿網(wǎng)
  表2 常見油脂的脂肪酸(%脂肪酸)組成(Jannes Doppenberg et al. 2015)


  *U/S值的計算方法是,(C16:1+C18:1+C18:2+C18:3)/(C16:0+C18:0)
  從表1和表2可見,椰子油、棕櫚仁油和棕櫚油是所謂的“熱帶植物油”,它們的共同特性是脂肪酸組成結構與陸生動物油牛油、豬油和雞油高度相似,在常溫下呈固態(tài),但其飽和脂肪酸含量更高。其中椰子油和棕櫚仁油含有大量的中鏈脂肪酸,尤其是月桂酸(C12:0),而棕櫚油含有較多的棕櫚酸(C16:0)和油酸(C18:1)。
  陸生動物油脂(牛油、豬油和雞油)富含飽和脂肪酸,是屠宰加工副產(chǎn)品,主要包括腸油、下腹肥膘、邊角肉等。脂肪、蛋白質含量高,資源比較豐富,成本低廉。2012年以來,江蘇省蘇州、姜堰、寶應、連云港、淮安等地紛紛投入建設飼料用動物油加工廠。研究如何將這些寶貴的動物油資源用于水產(chǎn)飼料,對于水產(chǎn)行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牛油而言,僅含有很少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PUFA)。這是由于反芻動物的瘤胃微生物對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加氫作用。在牛油中C16:0,硬脂酸(C18:0)和C18:1是其優(yōu)勢脂肪酸;豬油富含C16:0和C18:1,這兩種脂肪酸也是豬日糧中淀粉類物質促進脂肪合成的兩種主要終產(chǎn)物;雞油則含有相對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C18:2 n-6),這是與雞飼料里大量使用的玉米、豆粕成分密切相關的。
  常用植物油通常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的比值(U/S)往往>5。對魚類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功能的n-3系亞麻酸在菜籽油中的質量分數(shù)超過大豆油,在亞麻籽油中含量最多。江蘇、湖北等油菜籽產(chǎn)區(qū)每年會在農(nóng)貿(mào)集市產(chǎn)生大量農(nóng)家自榨的菜籽油,這些未經(jīng)處理過的油脂芥酸含量最高可達40%。過高的芥酸會引起血管壁增厚和肝臟脂肪沉積,此時乳化劑和肝臟保健類產(chǎn)品在飼料中的使用將會變得非常重要。亞油酸在玉米、芝麻、大豆等油脂中的含量較高,在大豆油中的含量可超過50%。而棉籽油一般認為不適宜在水產(chǎn)飼料中使用(殷永風等,2013)
  2.常見油脂飼料在配方中使用的大體原則
  考察魚類對不同油脂的利用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考察魚類對這些油脂的消化能力。魚的種類、生長階段、水溫、腸道健康的程度等都會影響它們對油脂的消化能力。就油脂本身而言,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的比值(U/S)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可消化利用程度。飽和脂肪酸會提高油脂的熔點,降低魚類脂肪酶和膽汁酸的乳化消化能力。
  從配方角度考慮,由4-16個碳鏈組成的中短鏈脂肪酸,可直接穿過腸絨毛膜進入門脈血液,快速到達肝臟并被吸收。對于魚類而言長鏈高不飽和脂肪酸(C>20)是其必需脂肪酸(與傳統(tǒng)認識不同的是除了EPA和DHA,花生四烯酸20:4n-6同樣是必需脂肪酸。Torstensen & Tocher,2010),因此也易于被吸收,則此時油脂的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的比值(U/S)可精確到(C16:1 + C18:1 + C18:2+C18:3)/(C16:0+C18:0)(表2)。若排除考慮水溫等其他因素,簡單地在幼魚的實用配方中,應適當提高油脂的U/S值,使維持在2.25~2.5之間,減少飽和油脂的使用。對于成魚U/S值可降至2.0~2.25(Doppenberg et al. 2015)。這樣可以提高魚類對油脂的消化吸收的效果。

  3.一些特殊脂肪酸的功效
  在制定魚飼料配方時,若考慮到不同油脂來源的脂肪酸的不同功能,并合理使用,能夠賦予成品飼料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椰子油含有47%的月桂酸(C12:0),以及較多的短鏈脂肪酸(C4-10)。這些短鏈脂肪酸充當腸道上皮特殊營養(yǎng)因子的角色,在維護特別是幼魚的腸道黏膜完整,保護腸道健康方面很有效果。少量搭配其他油脂使用,對幼魚的成活率和生長提高方面都很有幫助。這種正面效果在有機酸的幫助下還能被放大。

  再比如,前文已提及大豆油中富含亞油酸,而亞油酸是γ—亞麻酸的前體。γ—亞麻酸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其主要是促使脂質由血液向肝臟轉移而降低血脂,故易導致魚類脂肪肝,在飼料中做主要油脂時必須考慮添加保肝類藥物以預防脂肪肝。

  又比如,花生四烯酸(AA ,C20:4 n-6)屬于脂類炎癥介質,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的前列腺素會提高魚類應激環(huán)境和免疫力,但攝入太多含花生四烯酸的油脂很容易導致炎性疾病惡化,尤其是在草魚腸炎、爛鰓等疾病高發(fā)季節(jié)。花生四烯酸在菜籽油和花生油中含量較高。而ω-3系脂肪酸EPA(C20:5 n-3)和DHA(C22:6 n-3)具有消炎作用。降低飼料混合油脂中AA/EPA(DHA)的比例,能夠有效降低魚類的炎癥反應,促進健康。在實用飼料配方中更多地是需要考慮C18:2/C18:3的比例,因為這兩種脂肪酸在魚體能通過復雜的碳鏈延長和去飽和作用最終形成相應的ω-6和ω-3系高度不飽和脂肪酸。此時若將魚油和亞麻籽油按照添加劑的用量(吉紅,田晶晶。2014)添加入淡水魚配方中,效果會非常的好。
  4.陸生動物性油脂在水產(chǎn)飼料中的使用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顯示,尤其是肉食性魚類,均能夠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動物油脂。將陸生動物油脂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脂(例如大豆油)搭配使用,家禽對這種混合油脂的消化能(ME)值要高于兩者作為單一油脂的消化能值的平均值。每添加10%的豆油,家禽對牛油的消化率就可提高10%以上。這種1+1>2的協(xié)同效應在實際飼料生產(chǎn)中無疑具有令人振奮的效果(酸價在10以內的豬油和牛油價格約為5300元/噸,而一級豆油價格為6000元/噸,魚油的價格已過萬元/噸)。
  同樣令人振奮的消息源自于2013年以來科研人員的研究。原來人們一直擔心的,使用替代魚油的油脂飼喂會改變魚體組織脂肪酸組成,減少魚肉中對人體有益的EPA和DHA脂肪酸含量。最近的研究顯示,在虹鱒或鮭魚即將上市的最后4周或6周,飼喂以魚油作為單一油脂來源的飼料,能夠有效地逆轉這種現(xiàn)象,加強EPA和DHA在肉片中的積累。但是這種逆轉現(xiàn)象只見于原來一直飼喂含有熱帶植物油或陸生動物油的飼料。如果魚一直飼喂富含C:18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的飼料,則基本不能逆轉EPA和DHA在魚肉中減少的現(xiàn)象,從而嚴重影響?zhàn)B殖魚類的品質。這就是所謂的陸生動物油脂對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節(jié)約效應(Gause & Trushenski. 2013)。
水產(chǎn)前沿網(wǎng)






歡迎光臨 水產(chǎn)前沿網(wǎng) | 網(wǎng)聚全球水產(chǎn)華人 (http://ganweiyuan.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2.5